抗美援朝老兵:签停战协定那天,我们终于撤下遮着窗户的黑布

原标题:抗美援朝老兵:签停战协定那天,我们终于撤下遮着窗户的黑布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人物报道

人物简介:顾铜山,男,汉族,1933年5月生,1954年入党,江西赣州人,原空军第四试飞大队副大队长。1951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加入人民空军,从航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共培养了20多期学员。

顾铜山。

抗美援朝老兵顾铜山清楚地记得这一天: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收音机、报纸文件得到的消息远不如另一个细节更有胜利的实感:27日晚,战士们带着忐忑的心情,撤下了平日遮住窗户躲避空袭的黑布,从此顾铜山口中“没有前后方之分、没有昼夜之分”的朝鲜战场生涯结束了。

在“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前夕,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被送到了顾铜山家中。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这位党龄已经有67年的老人最爱用“幸运”形容自己:他穿过3年抗美援朝的战火平安归国,见证了战争的胜利。从炮兵转身成为空军飞行员后,尽管每天像在“刀尖上过日子”,但27年来不光他自己,培养出的20多批学员也无一起事故发生。

此外,他还有个“不晓得有多好”的老伴,在他无法兼顾家庭时,给予了无限包容和支持。如今,88岁高龄,老人身子骨依然硬朗,最喜欢没事儿唱唱歌。

“朝鲜战场,没有前后方之分,没有昼夜之分”

第一天 ,它就给了我点颜色看。”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顾铜山回忆起自己入朝时说。那是1951年3月15日晚上,他们离开丹东,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那年他18岁。

他还记得,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之间,北纬38度的冬天还没起身离去,夜晚气温还在零下。“第一天晚上我们到了朝鲜后,没有地方去,又很冷,就垫着朝鲜老百姓家门外的草垛子睡。”从那天算起,直到1954年9月,共3年又6个月,顾铜山口中在朝鲜“艰难的生活”开始了。

顾铜山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62师,执行防空作战任务。为了应对异常艰巨的防空作战压力,中央军委从第四次战役开始大批组建和训练高炮部队,入朝参战。高炮62师于1951年3月15日开拔,同期陆续组建赴朝的,还有志愿军高炮61师、63师、64师及众多独立高炮团/营。电影《金刚川》中张译、吴京等人演绎的角色,就是以这群高射炮兵作为原型。

“当时美国飞机日夜不停地轰炸,把铁路公路都炸得不像样子。”顾铜山回忆当时美军空袭的压力时感叹:“在朝鲜战场,没有前方后方之分,没有白天黑夜之分。”

当时,顾铜山在60团政治处工作,该团的任务是守卫西线新义州-平壤的交通运输线,打击美军的空中力量,责任重大。“交通线,它就像人的心脏血管,要是被破坏了,兵器上不去、兵员上不去、粮草也上不去,那是没法打仗的。”他说。

“我亲眼看到我们打中了一架美国B-29轰炸机,飞机残骸就落在我们阵地旁边。”顾铜山告诉南都,这是他三年多朝鲜战场经历中印象最深的画面,“今生都不会忘记”。

当时他的部队紧紧围绕一座铁路桥布置阵地,刚入夜,十多架美军飞机前来轰炸,探灯照到飞机上,高射炮瞄准发射。顾铜山回忆说,当时距离极近,“飞机就在头顶上。” 打落飞机之后,当时的环境并不允许战士们庆祝,“我们就是高兴,只能叫唤叫唤。”

也是在那次收拾美军轰炸机残骸的时候,顾铜山第一次看到了“鸭绒被”这种东西。与之相对的是,我军阵地里的战士们“日夜都住在坑道里,还很潮湿。”而在著名的那次长津湖战役中,天寒地冻,战士们“连棉袄都没有”。

除了条件艰苦,危险和死亡也如影随形。当时他们的部队没有雷达,只能靠防空哨示警,枪声一响,铁路公路上的司机们就要关灯,完全摸黑开车。在政治处工作,他也经常接触战士伤亡的信息,“不断有人牺牲,有些来补充的兵员甚至都没能到阵地。”

“签停战协定那天,我们终于撤下了遮着窗户的黑布”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打响。为了集中攻势,顾铜山所在的高炮部队被调往前线,并由对空转为地面火力攻击。金城战役的胜利,有力配合了停战谈判。

顾铜山清楚地记得这一天:“那是1953年7月27日,美国的克拉克将军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收音机、报纸文件得到的消息远不如另一个细节更有胜利的实感。顾铜山回忆起27日晚上:“那个时候我们平时都会用黑布遮住窗户,隐蔽躲藏空袭,但是那天晚上,我们是用一种忐忑的心情,把布揭下来了,因为会担心美国不讲信用。”

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位亲历战场的老兵告诉南都,抗美援朝的意义,远胜于一场战争的胜利。“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候,倾全国之力迎战。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我们国家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安稳和平的环境去搞建设。”

直到说起签署停战协定后的日常训练,顾铜山的语气和情绪才趋于平缓。“我觉得我很幸运,在这么残酷的战争环境里,我安全地度过来了,见到了战争的胜利。”

27年培养20余期飞行员,“每一天都在刀尖上过日子”

顾铜山的军功章中,除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还有一枚奖章分量极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二等功奖章”。由炮兵到飞行员,顾铜山实现了一次身份的转变。

抗美援朝时,人民空军刚刚起步,很多飞行员训练了20到30小时就上了战场,却面对着美军的“绞杀战”、承担着保卫地面目标的重要任务。李汉、王海、林虎、刘玉堤……人民空军的第一代英雄飞行员们,用“空中拼刺刀”精神,直面强敌,用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话来说就是:“空军是边打边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从战争中学习到的经验,就是大力发展人民空军力量。签署停战协定后,顾铜山所在的部队没有立刻回国。1954年9月,他接到了上级文件,要从经历过战争锻炼的各兵种战士里,选拔一批体能优秀、有理想信念的年轻人,加入人民空军,培养为一名飞行员。经过层层的体检审核,顾铜山入选了。这是一段令他兴奋的经历:“如果说我为党、为国家做出过一些贡献,那就是在空军的这些年。”

从航校学习毕业后,顾铜山留校任教(现为空军航空大学淄博校区,位于山东周村)。他共培养了20多期学员,为了保证安全,“近三十年,每一天都在刀尖上过日子。”

学员的心理状态对于其是否能成功单飞来说至关重要。每个学员单飞前,他不再讲技术,而是让自己成为学员信心的来源:“你的技术我已经检查了,你放心飞,一定没问题!”“我在指挥台上,不会干扰你,出错了会及时提醒你,你就大胆地飞!”

退役前,顾铜山拿到了一枚空军二等功奖章,证书上写道:“从1954年12月学飞日至1981年,共飞行3579小时01分……长期保证了飞行安全。”

军功章,也有爱人的一半。顾铜山的妻子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工作繁忙的同时,家里的事多是她来操心。谈及家人,顾铜山说“我的工作不敢有丝毫差错,总是顾不了家,所以我对我的家人是有亏欠的。”

“幸运”这个词被他再次提及:“一直到我停止飞行那一天,我自己没有出过事故,我的学生也没出过事故,这是我最觉得幸运的。我的老伴,也不晓得有多好!”

寄语年轻人:不忘初心,踊跃参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前夕,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被送到了顾铜山家中。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21岁的顾铜山在这年入了党。谈及入党的初心,他说,“战争是最考验和锻炼人的,很多年轻的英雄,为了胜利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我们年轻人当时都会向往,都想学习先进。”

在67年后的今天,顾铜山最想送给现在年轻人的一句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说,现在大家都生活在幸福环境中,那是老一辈人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不要坐享其成,记着居安思危,不要忘记我们的事业。

对部队感情深厚的顾铜山还鼓励年轻人去参军:“到部队去,青年人要有参军报国的志向,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是我们传承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而对于现状,这位老人又一次感叹:“很幸运!我现在88岁,身子骨还很硬朗,行动自由,女儿很照顾我,我还喜欢唱歌。”

实习生张婷 南都记者王凡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