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端午节,2022年南海西樵山锦龙盛会在西樵山天湖公园举行。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当天,大批西樵镇乡贤省亲观赛,42年前“半山扒龙船”盛况再现。
这不仅是一场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文体活动,是一场有500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更是一场乡贤恳亲的叙旧“家宴”,是一场赓续“半山扒龙船”改革精神、凝心聚力谋新发展的盛会。
在现代化活力新南海的奋进征途中,一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竞技、特色人文与城市新景、全民健身与招商引资有机融合的活动,展现出南海区西樵镇奋楫争先的龙舟精神,不仅是培育和传承南海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南海城市形象,展现文旅品质、城市面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半山扒龙船”
西樵山天湖龙舟竞渡,奋勇争先
一声枪响,数十条“潜龙”迎风破浪,如离弦之箭般冲向终点……色彩富丽的罗伞、独具特色的彩旗、造型各异的铜锣,选手们昂扬的表情和整齐划一的动作,吸引在场群众纷纷举起手机全程记录。每有一支龙舟由远及近,人群中就爆发出一阵欢呼。
当天比赛分为竞技类和观赏类,竞技类比赛分为300米往返竞速、五人龙环绕赛,此外还有22人龙传统游龙和五人龙体验活动的观赏赛。
据了解,西樵天湖“半山扒龙船”始创于明代嘉靖年间,由当时辞官归里的首辅方献夫发起。他曾组织山民劈山开河,集水成湖,开展扒龙船竞赛,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这曾经是我们西樵的创举,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西樵镇村民刘叔回忆起42年前的那一场“半山扒龙船”。据史料记载,1980年6月17日,中断逾百年之久的“半山扒龙船”再现西樵山天湖。马万祺、冯景禧等南海乡贤、海内外侨胞及周边市民约10万人到场观看,可谓盛况空前。这不仅是一次民俗节庆获得,更是一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招商引资活动,南海率先通过活动,对外传递出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为了活动能够顺利举行,当时的南海县委县政府做了各项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扩宽铺好上山公路;蓄满天湖水和搭好观龙台;同时还特别注意做好邀请和接待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工作。
自1980年西樵山天湖举办锦龙盛会敞开南海开放大门后,西樵镇乘着改革春风,打造出“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产销规模,成为华南主要纺织品集散地,是典型的珠三角专业镇。一大批海外侨胞、外商前来投资兴业,南海经济迅速腾飞,很快成为名震江湖的“广东四小虎”。
赓续改革精神
传承创新精神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
“广迎四方客商,欢迎八方游客!”西樵镇党委书记李毅佳在大会上发言时表示,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西樵已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一方热土。今天的锦龙盛会,既是一场推动全面健身的民俗节庆活动,更是对“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力争上游、勇立潮头”的“半山扒龙船”精神的赓续,让改革开放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对于2022年西樵山锦龙盛会,南海区、西樵镇两级党委政府有一个共识,就是通过举办此次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彰显城市活力之余,传承文化记忆,赓续“半山扒龙船”精神。
借西樵山锦龙盛会举办之机,在6月2日,一众企业家代表齐聚西樵山民宿“心宿24里”,从《西樵镇镇域城乡融合战略规划》、西樵镇产业环境及重点项目推介中,瞧见西樵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半山扒龙船”盛况再现,向社会各界、侨胞和客商展示一个改革不停的南海、奋进不息的西樵,在扒龙船中展示团结奋进的活力新南海魅力,在南海西樵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凝聚人心、坚定信心、共谋发展。
在文旅产业方面,南海正在积极打造全域旅游,以西樵山为核心文旅场景,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联动西樵、九江、丹灶三镇资源,通过区域联动发展、保育自然生态、振兴岭南文化、示范乡村振兴,打造成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绿脉,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文脉,水乡人居的美好生活水脉。上个月,南海发布了10条精品线路,以“桑园围”为起点、以“微度假”为主题,引领南海旅游线路产品向精品化、主题化、深度游转型,力促旅游产品迭代升级,发放共计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最新数据统计,“五一”期间,南海累计接待游客5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761.04万元。
借南海打造全域旅游之机,今年以来,西樵也在进一步整合文旅生态资源。创新举办冬日营地、“夏日渔乐盛市”、“盛夏光年”湖畔听音营地等新潮文旅项目,为西樵文旅市场带来持续的人气。接下来,大地艺术节也将在西樵启动,西樵将加快一批高端酒店、民宿建设开业,策划推出西樵山天湖夜游和听音湖水上夜游项目,不断丰富文旅消费业态。西樵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国欣表示,西樵将全面盘活佛山桑园围(西樵段)示范区域内的各类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提升辖区文化旅游品质,打造世界遗产桑园围文旅名镇、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示范区。
南海区、西樵镇希望通过举办此次西樵山锦龙盛会,以活动为窗口,向外界展现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西樵,同时,充分调动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感召一大批乡贤携资本、信息、技术、人脉回归家乡、建设家乡,让“乡贤经济”成为西樵镇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采写:南都记者关婉灵 陈斌颖 通讯员张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