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是首届大湾区10大杰出港生

原标题:TA们是首届大湾区10大杰出港生

陈添辉

许芝琳

王宇汛

杨舒玥

郑禧年

孙国山

陈碧霞

麦芷健

谢彬华

劳诗芳

这届港生不一般

“我来自中国香港”“现阶段我正在西藏支教”“内地读书,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解国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而自豪。”近日,“新时代港生 筑梦大湾区”决出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和十名单项奖获得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活动通过挖掘典型案例,展示大湾区港生风采,希望进一步发挥青年交流对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积极促进作用。

据香港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近年前往内地的学生日渐增多,内地已成为香港中学毕业生最热门的求学选择。

广东海外联谊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香港有志青年在这片热土求学发展。此次评选活动为在内地读书的香港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畅想未来的平台。“希望各位香港同学在广东求学期间,用脚步丈量大湾区,用眼睛发现中国创新创造,用耳朵倾听文明进步之声,用内心感应时代的脉搏。”

西藏支教清远做社工

他们深入内地城市参与建设

活动决赛设立广州主会场和香港分会场,以网络连线的方式进行,参赛候选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新时代港生 筑梦大湾区”为主题,讲述在大湾区的成长故事及未来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愿景。候选人更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期调研策划内容,进行方案汇报,获得评审嘉宾及观众的认可。

现场,学生们通过快闪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故事,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为评审嘉宾带来最丰富的信息。

在中山大学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添辉是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之一。来内地读大学前,他曾尝试过3次高考失败经历。“我是一个在肇庆出生的留守儿童,2005年时跟随父母移居香港,在当地完成了小学到中学的课程。”陈添辉称,初到香港的他对当地教学模式不适应,学习成绩一度处在末端。在社工的帮助下,升学期间他获知报考内地大学的信息,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在前两次考试中并未能如愿被录取。第三次高考后他顺利被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并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在此攻读研究生课程。

陈添辉分享,就读社会学专业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这不是一个热门专业,但可以为人民服务。”大学期间,他获得不少奖学金,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他曾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社工站做驻村社工,和乡亲们同吃同住。他结合专业所学积极创新,利用社区优势激发当地人的内生动力,引导村民们形成互助精神,达到了造血式的支农效果。

陈添辉表示,这次经历,让他进一步认识内地农村,也启发他将这份认知带回香港,引导更多香港朋友来内地谋发展。“在大湾区建设里,香港学生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也容易有所收获,比收获更重要的是你能跟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和陈添辉一样希望利用自身在内地的积累,回到香港帮助当地青年发展的还有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的毕业生肖艾琳。和她联系上时,肖艾琳正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中学支教。肖艾琳表示,怀着一颗服务社会的初心,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她选择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益活动中,从大一开始加入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大二时肖艾琳偶然看到了一篇关于西部计划的介绍推送时,被“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深深打动,并在大三时通过老师的帮助联系到学校相关负责老师。毕业这一年,肖艾琳投身西部支教。现阶段,肖艾琳在当地主要负责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西藏的经历,让肖艾琳倍感珍惜,“和发达的沿海城市相比,西藏各方面的条件还存在一定差距,支教过程,让我深感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肖艾琳透露,“希望能够用在内地求学的经历,参与当地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祖国。”

做公益服务

他们多才多艺与人为善

根据香港教育局公布数据显示,香港学生在内地求学以本科以上教育为主,截至2020年底,在内地高校本科和研究院校就读的香港学生超1.6万人。

内地的高等教育及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尤其理工科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工程类专业(包含物理、城市规划及人工智能等)在过去两年中颇受欢迎。此外,内地高校也开设不少香港院校未有或较少开办的专业,包括考古学、农业、园林、各种外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泰语等),为香港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科选择。

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之一的孙国山,是来自广州大学18级播音主持专业的香港学生,因为喜欢艺术,原本准备就读香港演艺学院的他选择来内地报考艺术类专业,“听朋友介绍,内地高校的专业选择会多很多。”在完成香港的升学考试后,孙国山只身一人来到内地,为报考艺术类学校做准备。“来内地之前,对内地艺考高校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后来才发现,原来内地艺术发展空间这么大,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知名艺术类高校。”于是,他花了一年时间备考艺术考试,同时参加了内地港澳台联考,最终顺利入读广州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启在内地的新生活。

为了积累更多演出经验,从大一开始孙国山便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大三时成为学校舞蹈团男团团长,主持队队长,同时连续两年担任播音班导生,并荣获“优秀导生”称号。除此之外,还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比赛和活动。社团活动和比赛让孙国山在专业领域有所成长,也为他打开了探索未知领域的窗。

孙国山分享,在参与公益组织过程中,了解到学校有一个叫“艺术甜公益”的公益组织,致力开展各项关于心智障碍儿童艺术潜能、艺术拓展、艺术创意等公益性倡导项目。通过艺术治疗,特长技能和艺术社交三种方式帮扶心智障碍儿童,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能生活,会生活,过上有尊严的好生活。“刚开始不太了解什么是‘心智障碍’,接触后才发现,原来是先天性疾病,在全国约有两千万人。”带着好奇的心态加入了这个公益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孙国山留下了一次又一次深刻记忆。“孩子们接收信息的反应可能会非常慢,同一个事情,要重复操作十遍甚至更多次才能让他们理解是什么意思,或也只能吸收其中的50%-60%的信息,社会上对于心智障碍儿童的帮助,主要集中在捐赠行为,希望能够尽自己一份力,为孩子们提供帮助。”

结合专业所长,孙国山在日常的志愿服务中,会加入和艺术培训相关的工作。他还记得,服务对象中有一位对音乐特别敏感的孩子,通过培训和自身的努力,发展成一名职业调音师,“每调试一台钢琴能拿到300元,对心智障碍朋友来说,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非常难得。”除了陪伴和交流,孙国山还会连同小组成员以直播的方式,帮助心智障碍朋友“带货”。他希望,未来除了立足本专业在媒体行业有所发展,能够持续在公益领域贡献一份力,“做公益的过程可能会很累,但收获难以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

除了帮助弱势群体,有学生则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走进内地学校课堂,为中小学生提供非遗文化的教学志愿服务。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许芝琳,自中学开始跟随家人移居香港。“从小就很喜欢画画,中学在香港主修视觉传达艺术科。”在中学期间,通过学校组织,许芝琳积极参与内地文化交流活动,去过敦煌莫高窟、河北承德、西安兵马俑等,被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吸引,报考大学时,许芝琳选择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许芝琳分享,在大学期间,她结合专业与学院老师一起举办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剪纸活动、活纸印刷、珐琅彩课程、陶瓷疗愈等工作。项目依托于学院,成功在大学城幼儿园、沙面小学、华侨中学实施过可实行课程教学志愿服务。采访时,许芝琳透露,希望未来能立足于大湾区非遗文化展开相关研究工作。

从特殊儿童到中小学教育,来自暨南大学的香港学生劳诗芳则通过组建社团方式,链接高校的港澳台侨学子,共画“同心圆”。

目前就读国际政治专业大四的劳诗芳是此次十佳港生的获奖者。她告诉南都记者,大学期间除了积极参与社团工作,还成立了一支港澳台侨学生志愿服务队,致力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她希望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让来穗读书的港澳台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劳诗芳介绍,团队在大一时成立,主要是与香港的志愿者团队联系,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在香港期间,劳诗芳曾参与一线志愿服务,被一线志愿者的辛勤工作所感动。结合自己在香港的志愿服务经验,劳诗芳以其细腻的视角,挖掘出志愿服务之中缺乏关注的社会角落,最终将其团队主要面向的服务群体确定为三类——特殊人群、长者及广州本地的一些年轻人。

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当中,劳诗芳和队员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交流的载体,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主动承担传承的责任,劳诗芳分享,“在支教或志愿服务时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会教小朋友们画脸谱。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承担起传播的责任。”她希望港澳台侨学生能够从中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未来也将继续凝聚更多香港青年,共画‘同心圆’。”

超50万人关注投票

期待成为两地沟通的桥梁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交流中心主任翁浩洁介绍:“从前期参赛表现到决赛候选人的展示效果,彰显了香港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据介绍,此次评选活动,通过对候选人提交的报名资料进行评审,最终70名候选人入围面试,以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参与面试评审,来自广东、香港两地的评委遴选出29名候选人入围决赛。入围候选人均参与赛前深度培训、线上展示与投票。线上投票活动于5月21日开启,截止到5月24日12点,共收到538581份投票,获得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主任林惠斌作为此次的评审全程参与,他表示,参与决赛的每一位学生都非常优秀,明显感受到学生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不少学生对个人职业规划有好的想法,部分设想值得鼓励推进。作为主办方代表,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主席何建宗博士表示:香港有很多学生在内地大学读书,表扬在内地就读的优秀香港学生,可以鼓励他们的香港朋友走进内地,亲身体验当地的开放包容和各种机遇。对于未来两地人才融合发展,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之一,来自暨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谢彬华表示,“香港青年在内地受教育后,再回到香港工作,非常有利于两地交流。”他坦言一直留意行业动态,目前,内地建筑业发展对他有很强的吸引力,疫情期间,该行业大力援助建设香港方舱医院,令他感触颇深,“我很希望能为香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实习生 丘柔 马晓毅 周晓丹

受访者供图

获奖名单

“首届大湾区十大杰出港生”:孙国山、陈添辉、郑禧年、谢彬华、杨舒玥、劳诗芳、陈碧霞、许芝琳、麦芷健、王宇汛

“最佳人气港生”:黄伟恒

“文化传承奖”:黄伟恒、杨舒玥

“社会责任奖”:陈添辉

“学术科研奖”:麦智恒、麦芷健

“创新创业奖”:许芝琳

“公益实践奖”:劳诗芳

“抗疫贡献奖”:简雅山、刘盛豪

“风采展示奖”:郑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