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军:参加三届奥运会不是终点,可能继续征战巴黎奥运会

原标题:吕小军:参加三届奥运会不是终点,可能继续征战巴黎奥运会

东京奥运会举重项目男子81公斤级冠军吕小军进行主题演讲。

南都讯 12月5日上午,“时代精神耀香江”东京奥运会内地奥运健儿与市民有约报告会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东京奥运会举重项目男子81公斤级冠军吕小军进行了主题演讲,“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走上举重台,就要让五星红旗升起,让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就像军人走上战场就是要打胜仗,我走上举重台就是要捍卫中国力量的荣誉,要用挑战人类力量极限的方式为国而战为国争光!”

“大家先来猜猜我的年龄?”在演讲开始前吕小军现场互动让观众猜测他的年龄,“在你们的认知和观念中,举重运动员是不是十几岁二十几岁最有劲?我已经37岁了,这个年龄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一个中年大叔了。但举重让我依然年轻充满活力。”

吕小军说,参加三届奥运会并不是他的终点,“也许我会坚持到40岁,如果你们在明年世锦赛上看到我,也不要觉得惊讶,因为我可能还会出现在巴黎奥运会上。”

吕小军

举重就是生命

我是从1998年开始练习举重,相信可能在座的很多朋友当时还没有出生。可以说,我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和举重相伴。其实早在2012年拿到伦敦奥运会冠军时,我的举重生涯已经实现了各种金牌的大满贯。之所以迟迟没有选择退役,原因是我发自内心热爱举重项目。我并没有把练举重当作一项工作,一个谋生的手段,举重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一项事业,也是我情感的寄托。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备战东京奥运会的经历。最初我是抱着试探性的心态,因为2018年国际举联时隔20年重新更改了比赛级别,对于能否适应级别调整,以一个绝对意义上的“高龄”运动员的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节奏,我和我的教练于杰都没有经验可循,以前也没有我这么大年龄还要调级别打大赛。

新级别要求我从77升级到81公斤级,这并不仅仅是体重数字的增长,涨上去的体重要转化成更稳定的技术、更强大的力量、更出色的体能,等等。备战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比赛是2019年在芭堤雅举行的世锦赛。当时抓举试举165公斤支撑起身时太赶,导致我的腰肌小关节错位,在抓举比赛结束时我的腰完全不行了。当时走路都困难,队医给我进行了紧急冰敷治疗。挺举比赛中我咬着牙举起191公斤后,教练和队医都劝我放弃后面两把试举。当时我憋着泪,练了20年举重,每一场比赛都来之不易,所以我说我还要举。第二把我举起了205公斤,此时我的总成绩已经刷新了世界纪录。我的队友,比我小14岁的李大银第三把举起了206公斤,把我这个老大哥刚刚创造的世界纪录打破了。这时,全场比赛只剩下我的最后一把试举,我要了207公斤。可以说,这是一个哪怕在10年前,我个人运动生涯最巅峰的时刻,也未曾在国际比赛挑战过的重量。当我顶着腰伤将这个重量稳稳举过头顶,放下杠铃的那一刻,我几乎要跌倒,在场很多人的眼眶都红了。赛后,我是缠着冰袋上台领奖的。当时的国际举联主席阿让亲自走到后场,与我握手表示祝贺。

其实当时我想的并不是冠军,我只是不想放弃每一次试举。就算有伤,我也想上台举好每一把,我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热爱举重的全世界的人们。之所以这么拼,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这么多年大大小小上百场比赛中,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走上举重台,吕小军就要让五星红旗升起,让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就像军人走上战场就是要打胜仗,吕小军走上举重台就是要捍卫中国力量的荣誉,要用挑战人类力量极限的方式为国而战为国争光!

37岁从事竞技举重,很多人觉得吕小军好像永远不会老,其实我并不是超人。科学训练,是最重要的一点。以前20几岁时,训练前我随便热身几下,就能去冲强度,上大重量。但是年龄增长之后,我更能认识到体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现在我在训练前都会进行很到位的牵拉和热身,训练后也非常注重加强体能训练和康复治疗。我的肌肉弹性更好了,大强度训练后的恢复能力更强了,科学训练就是我的举重生涯“永葆青春”的秘诀。

很多网友用“美人”形容我,可能是因为我的身体线条还不错。平时我确实很喜欢通过训练雕塑身材,欣赏自己的身体,热爱每一块肌肉。总有人问我,37岁了你还练得动吗?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训练对我来说,是轻松的,快乐的。每天来到训练馆,就像普通人走进健身房的一种心情。我每周举起的重量可能要以十吨计算,对我来说这并不是难熬的坚守,而是释放和享受。

在舒适愉快的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我坚持的理由。在国家举重队,不管多小的队员,都叫我“军哥”。队里包括00后的队员李雯雯,也是这么叫。李雯雯的教练吴美锦,我们当年是队友,其实跟我差不多大,也经常开玩笑叫我“军哥”。我从来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和年轻的队友在一起,他们也带动了我,让我时常感觉自己仍然年轻。

坚定的信念、科学化的训练、得当的伤病控制、家庭的鼎力支持,缺一不可。我和妻子现在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在我心中我家里有三个“千金”,我的妻子和女儿对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备战东京奥运会的时间从四年变成了五年,多出来的这一年,我感觉比前面四年要难得多。我的家在天津,北京和天津距离非常近,但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的一年多时间里都不能照顾家庭、陪伴孩子成长,两个女儿都缺少了爸爸在身边的安全感,我时常都感觉非常愧疚。我妻子非常理解我,她经常跟我开玩笑说“暂时把你交给国家,家里的事就交给我”。可能因为我妻子以前也是一名举重运动员,在我们心中,有国才有家,运动员为国而战义不容辞。

37岁三届奥运会,并不是我的终点,也许我会坚持到40岁。如果你们在明年世锦赛上看到我,也不要觉得惊讶,因为我可能还会出现在巴黎奥运会上。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张驰 陈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