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以来,河南全省大部出现暴雨大暴雨。省会郑州市,更是在7月20日下午遭逢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雨量极值,大水漫漶,“现代商都”几成泽国。
路面积水、公交停运、通讯中断……南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郑州市民经历了毕生难忘的一天,开始本能地自救、互助。既有素昧平生之人,在重重雨幕下抱团取暖,也有当地的文化场馆和知名企业敞开大门,成为洪流中的一叶方舟。
郑州科技馆工作人员向避险市民敞开大门。
闭馆日的科技馆成庇护所
开车回家途中,眼前的景象令郑州市民王先生望而生惧。
当时是7月20日下午3点左右,路面已经开始积水,且水位迅速上涨。雨点又重又密地砸在前车窗上,窗外的景物变成了模糊的色块,即使开了雨刷也很难看清前路。
王先生驾驶的是具有越野能力的SUV,但据他目测,水位“最浅也到了大腿”,周围几乎望不见行人,只有少量汽车或缓慢地前移,或疑似抛锚在马路当中。王先生想:“再往前走就要倒霉了。”
一瞬间,他瞥见了地势较高处的郑州科技馆,心中一动,直接打方向盘拐了进去。
7月20日是星期二,原本是郑州科技馆的闭馆日,但在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中,工作人员向市民和车辆敞开了大门。从7月20日中午到21日下午,共接纳避险人员约120人。
郑州科技馆馆长樊学峰告诉南都记者,此次极端天气到来前,该馆已经接到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一方面确保人员和场馆安全,另一方面为公众做好相应的服务保障。因此,尽管这场暴雨来得比想象中更加迅猛,科技馆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关工作。
郑州科技馆工作人员为避险市民涂药。
樊学峰介绍:“我们紧急启动了三台抽水泵,同时大功率地抽水,以确保我们场馆的安全。”除了为前来避险的市民提供热水、方便面、吹风机等物资,他们还开放了多功能厅,以便市民更好地御寒和休息。
王先生在自己的车上睡到深夜11点钟才进馆。他对南都记者回忆说:“一切都很有序。”场馆很干净,一进来就有工作人员为他指引卫生间和热水供应处的位置。虽然过夜的民众不少,但“没有乱糟糟的,大家都很安静。”
21日0时30分,王先生将他领到的泡面分享到了朋友圈,配文称之为“科技馆晚餐”。
他还记录道:“困难中拉一把,其实从下午敞开大门迎接避难车辆就已开始。人人一点爱,温暖一座城!”
出租屋接纳陌生受困者,当地企业驰援
受持续暴雨影响,7月20日傍晚,郑州地铁全线网车站暂停运营服务,许多乘客滞留地铁站。通过互联网,郑州科技馆联系到了附近地铁站绿城广场站的工作人员,21日凌晨3时,成功将60余人安全转移到了科技馆内。樊学峰向南都记者感慨道:“2公里的路,大家手拉手在雨里走了好几个小时,真的是不容易。”
毫无疑问的是,在这场暴雨中,互联网成为对接需求与资源的强大力量。截至7月22日凌晨,微博话题#河南暴雨互助#的阅读量已超过65亿,讨论数突破1780万,各地热心网友仍在不舍昼夜地传递和汇总求助信息。而刚刚毕业、在南五里堡地铁站附近租房的小朗,也是通过网络渠道,将自己的电话和出租屋的具体定位分享出去,为附近有过夜需要的乘客提供一个去处。
小朗的家在23层。7月20日晚,整个小区停水断电,他上下爬了3趟楼,接回了8个陌生人。因为这场特大暴雨,原本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们围坐在租来的客厅,在黑暗中彻夜倾谈。“这种感觉很奇妙。”小朗说,那个晚上,他们一直在感叹这件事。
也有当地知名企业加入到了容留被困市民的阵列。
以生产方便食品著称的白象集团,便在暴雨袭城之后开放了其位于郑州世贸大厦B座19-21层的办公场地,免费为被困市民提供食物、水及休息区域。集团行政总监李坤修对南都记者表示:“希望能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据李坤修介绍,白象集团于20日晚紧急成立了项目小组,除了当晚为市民提供避险场地,还于21日中午在办公楼下向市民免费发放了10000份方便面;白象集团的工厂连夜加开生产设备,将4000箱、60000余盒方便面装满两辆货车,于21日傍晚分别送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市应急管理局。
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李坤修正在随车前往市应急管理局的路上,他说:“我们留意到交警也非常辛苦,希望借此表达我们对抗洪救灾前线人员们的慰问。”
白象集团装满方便食品的货车。
对于郑州市民而言,最困难的时刻应该已经过去,但那些伸出援手的人们,仍感觉肩上有责,继续释放着善意。
21日17时许,小朗告诉南都记者,由于自己在网络平台留下了愿意帮助他人的信息,有许多身在外地、联系不上亲人的网友给他打来电话,想要了解郑州市内目前的情况。但自己租住的小区尚未恢复供电,他打算晚上“出去找电”,尽量让自己的电话畅通,让那些关心郑州灾情的网友能联系到自己。
樊学峰说,从21日清晨开始,郑州科技馆外马路上的积水已逐渐褪去,部分在馆内避险的市民已经启程回家,但他们陆续迎来了新一批从泄洪区转移过来的客人。
樊学峰向南都记者分享了一个让他非常感动的细节:“到我们这里避险的市民,走的时候,都想和我们的工作人员合个影。我还亲眼看到,有的人照了工作人员的背影。”在他看来,这种无言的举动,包含了对他们用心工作的肯定。
21日清早,王先生拍摄的郑州市区即景。
王先生正是21日清晨作别科技馆的那批市民之一。回家路上,他也拍了一张照片。那是繁华商都的一隅,尽显着一夜风雨过后的凌乱。但路边屹立的行道树,依旧繁茂的绿叶,却令他感到无限的生机与信心。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实习生 罗瑾 南都记者 侯婧婧 受访者供图
下一篇:大暑,记得讨点“苦”吃